农开基金投资每日经济资讯(11月10日)
发布时间:
2022-11-10 00:45
一、宏观动态
(一)习近平向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
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走出一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治理精准高效、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数字安全保障有力、数字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国家统计局:10月CPI同比上涨2.1% PPI同比下降1.3%
2022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2.5%;食品价格上涨7.0%,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3.3%,服务价格上涨0.4%。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0%。2022年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3%,环比上涨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3%,环比上涨0.3%。1—10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5%。
(三)四部门联合发布重磅利好 绿色建材发展空间巨大
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材,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建材企业碳减排项目和技术、绿色建材消费等提供融资支持,支持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基金。鼓励建材领军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和行业空间布局。有业内人士称,目前中国农村存量房建筑面积375亿平方米,每年有近20亿平方米农房面临改造,粗略估计每年农房改造建材市场近千亿元。再考虑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太阳能改造等,每年农村建材市场预计有近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当前,我国存量建筑中,具有绿色建筑认证的占比仅有1%,这意味着未来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在政策推动下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四)新能源汽车会否出现降价潮?乘联会秘书长:不会!反而可能出现涨价潮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会侵蚀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汽车行业是规模效益特别显著的行业,当主力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越大,其单车成本也会相应地降低,而从规模的角度来看,传统燃油车的单车成本已面临着上升的局面,这对于燃油车市场规模扩大是有不利影响的。综合判断,目前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对燃油车的替代进程加快。另外,对于其他车企是否将跟随特斯拉降价一事,崔东树认为,今年年末不仅不会出现大范围的新能源汽车降价潮,反而有可能出现一轮涨价潮。他表示,明年新能源国补即将退出,车企降价之后,若届时再提价,反而会处于被动位置,不利于销售的开展。崔东树提到,目前虽然主流市场销售较好,但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势力品牌的商超店,正面临着商场客流下降的挑战,在销量方面大幅承压。他表示,这些品牌需要及时采取集客和促销措施,会推出小型优惠活动,但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降价行为。
二、河南省省内资讯
楼阳生到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11月9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延安和我省安阳时的重要讲话,调研考古发掘、文物保护、重塑性改革等工作。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楼阳生参观文物标本库房铜器、瓷器展室,了解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和改革进展情况;走进科技考古研究室,询问文物保护技术材料研发、应用、成效等,指出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提高文物修复、保护和利用水平,让文物传下去、走出去、活起来,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楼阳生主持召开座谈会,与大家一起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延安和我省安阳时的重要讲话,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汇报了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夏文化研究等工作情况。
楼阳生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视察殷墟遗址时就做好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述了“两个结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并要求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担当、历史主动、历史作为,做强做优文物考古事业,更好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察往知来、古为今用,为探源中华文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要牢记领袖嘱托,强化历史担当。坚定扛起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时代责任,站在溯源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高度来认识文物考古工作,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求,加快推进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打造人才荟萃、成果丰硕、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考古研究机构,带动河南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加强考古发掘,深入研究阐释。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进夏文化关键区域考古学调查和重点遗址勘探工作,围绕商周文化、黄河文化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深化文物阐释传播,推动整合化利用、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更好发挥以物论史、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大力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三要勇于改革创新,激发动力活力。把准改革方向,借鉴成功经验,遵循考古工作规律,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实行“揭榜挂帅”和“赛马制”,以首席科学家团队为核心开展重大科研课题研究,推行考古资料信息跨区域跨机构共享、科研人员跨区域跨机构统一调配参与课题攻关的全省一体模式,充分激发科研活力创造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四要充分发挥优势,集聚一流人才。依托我省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考古遗址资源优势,以一流课题、一流平台为载体,引育顶尖人才、做强科研团队、建强“考古豫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快形成近悦远来的一流人才生态。
五要完善支持政策,夯实基础保障。按照《关于支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章程》要求,强化组织保障,统筹各方力量,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快专业队伍建设,高标准推进博物馆群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建设,为河南考古事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有力保障。
陈舜、陈星、何金平参加调研。
相关新闻